中国药房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健康科普成医护晋升硬指标

时间:2025-07-08 17:16:39

在医疗行业深耕多年的医护人员,晋升高级职称时往往面临一项重要考核——健康科普能力。近年来,全国各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中,健康科普已成为硬性指标之一。这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延伸考察,更是推动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抓手。对于内科、外科医生及护士而言,如何将临床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上必须掌握的技能。

健康科普为何成为职称评审刚需?

随着慢病管理成为公共卫生重点,各省卫健委明确要求高级职称申报者需提交健康科普作品。例如黑龙江省在高血压日开展的系列宣教活动,要求参与医生不仅提供诊疗服务,还需通过讲座、图文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递血压管理知识。这种转变源于双重需求:一方面,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但知晓率不足50%,急需医护人员发挥专业影响力;另一方面,评审标准正从单一临床能力向综合健康服务能力拓展,科普作品与科研论文、专利同等重要。

三大核心疾病科普要点解析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三大重点病种,科普内容需兼顾专业性与传播性。以高血压为例,护理专家在科普时应突出三个维度:饮食调理强调每日盐量不超过啤酒瓶盖(约5g),用生活化比喻替代专业术语;药物治疗需破除患者自行调药的误区,可类比为"降压药如同雨伞,阴天也要带";自我监测则推荐使用家庭血压日志,比住院数据更反映真实状况。对于糖尿病科普,可引入"血糖如股市"的比喻,解释胰岛素抵抗就像股票套牢需长期管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则可借用水管淤积类比动脉硬化,让患者直观理解血脂管理的必要性。

跨科室医护人员的科普策略差异

不同岗位医护人员需发挥专业特长进行针对性科普。内科医生适合深度解读疾病机制,如用汽车发动机比喻心脏功能,解释β受体阻滞剂就像"车速控制器";外科医生可结合手术案例,展示血管支架如同"隧道加固工程"的直观效果;护士群体则侧重实操指导,例如教授胰岛素注射时采用"握笔式"等易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科普都应避免教科书式说教,而是像与患者聊天般自然。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实践表明,采用"问题卡牌"互动形式后,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提升40%。

从评审标准反推优质科普特征

分析各省职称文件发现,优秀科普作品需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内容精准度,如糖尿病饮食建议必须与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同步更新;二是形式创新性,短视频、信息图等新媒体形式更易获评审青睐;三是传播实效性,需提供阅读量、患者反馈等量化证据。广东省某副主任医师申报材料中,包含抖音播放量超50万的高血压科普视频,这种数据化成果比单纯文字报告更具说服力。

落地实操:从临床场景到科普作品

日常工作中处处可挖掘科普素材。接诊高血压患者时,可将其常见问题整理成"降压十问"折页;查房发现的用药误区可制作成对比漫画;术后康复指导转化为分步骤视频教程。关键是要建立"临床-科普"转化思维,例如给糖尿病患者讲解食物升糖指数时,用白粥与杂粮粥的血糖曲线对比图,比抽象概念更易理解。建议医护团队建立素材共享库,将典型病例脱敏后转化为科普案例集。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下,健康科普能力已成为衡量医护人员综合素养的新标尺。掌握疾病知识通俗化表达、多媒体制作、传播效果评估等技能,既是职称晋升的通行证,更是践行医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当每位医护工作者都能将专业的诊疗指南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先"的健康生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