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CXO行业复苏:政策与订单双驱动
时间:2025-07-15 14:40:58
政策东风与订单回暖:CXO行业“至暗时刻”后的价值重估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CX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上演了一场从估值谷底到强势反弹的逆转剧情。药明康德最新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6%至208亿元,净利润预盈63亿元,成为行业“极少数”能赋能全球6000家客户的巨头。与此同时,美迪西因45件新药通过中国NMPA临床试验审批、10件获美国FDA批准的亮眼成绩,股价迎来暴涨。这一轮行情背后,是政策红利与订单复苏的双重共振,更标志着市场对CXO行业逻辑的重新审视。
政策松绑:从“生物安全法案”到国内扶持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修改版一度被视为悬在药明康德等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限制其与美国实体的合作。但国内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成为转折点——优化后的政策明确鼓励CRO行业良性发展,通过规范委托生产管理、共线标准等细节,为行业注入确定性。这种“外紧内松”的格局,反而加速了国内CXO企业的业务重心调整。例如药明康德通过扩大欧洲及新兴市场客户占比,抵消了部分美国市场的潜在风险,其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仍实现24.2%的高增长。
政策暖风还体现在对创新药的倾斜上。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带动CXO订单从临床前研究向后期临床试验延伸。美迪西凭借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的优势,近期与Oncotelic合作核药项目,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壁垒。行业分析师指出:“政策从‘管束’转向‘引导’,相当于给CXO企业发了一张长期饭票。”
订单复苏:从“产能过剩”到“接单接到手软”
2024年CXO行业曾因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寒冬陷入“产能过剩”焦虑,但2025年的订单反弹远超预期。药明康德3万人的研发团队支撑了全球6000家客户的需求,其规模化效应使得单客户成本下降15%以上,形成“越大的玩家越能吃到红利”的马太效应。美迪西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在细分领域如ADC(抗体偶联药物)和核药研发中拿下高毛利订单,其临床试验申报经验成为吸引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关键。
订单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的财报显示,国内药企委托占比从2024年的35%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8%,反映国产创新药崛起对产业链的拉动。某基金经理形容:“这就像外卖平台突然发现,原本只服务高端餐厅的厨师,现在连街边小吃店都抢着下单。”
估值修复:从“杀逻辑”到“重估天花板”
CRO行业的估值修复并非简单反弹,而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再认知。一方面,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证明,CXO并非单纯“卖人力”的苦生意,其技术赋能属性可对标科技企业——药明康德208亿元营收中,约40%来自高附加值的药物发现与工艺开发。另一方面,美迪西等第二梯队企业通过垂直领域突破,市盈率从2024年的25倍跃升至当前的40倍,与创新药企的估值差距显著缩小。
但风险犹存。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扰动海外收入占比超60%的药明康德;而中小CXO企业若无法快速建立技术护城河,可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掉队。不过,多数机构认为,随着中国创新药全球份额的提升,CXO行业的“中国优势”将逐步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导向,天花板远未见顶。
尾声:CXO的“新常态”与长期命题
药明康德和美迪西的爆发,本质上是行业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破局”的缩影。政策与订单的共振下,CXO企业需要回答的新命题是:如何将短期业绩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全球化布局的弹性(如药明康德的6000家客户网络),以及技术深耕的锐度(如美迪西的ADC领域积淀)。这场转运,终究是留给有准备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