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自制酸菜变'毒菜':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揭示传统腌制食品的安全隐患

时间:2025-06-05 15:00:34

近日,一则老人因食用自制酸菜后全身发紫、呼吸困难被送医抢救的新闻引发关注。这起典型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再次将腌制食品的安全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当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碰撞,如何科学看待腌菜中的“隐形杀手”,成为亟待普及的生活常识。

亚硝酸盐:从调味功臣到健康威胁的蜕变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适量添加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并赋予腌制品独特风味。然而,当摄入量超过0.3克时,它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丧失携氧能力——这正是患者出现全身紫绀(医学上称为“发绀”)的根本原因。家庭自制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呈现动态变化:腌制初期(1-3天)开始生成,1-2周达到峰值,相当于将一茶匙毒素缓慢注入食材;20天后含量锐减,一个月后趋于安全水平。老人食用的酸菜恰处于“毒峰期”,如同误饮未充分煮沸的豆浆,看似无害实则危机四伏。

三大高危操作:你家腌菜缸可能是定时炸弹

储存容器选择不当

不锈钢容器在盐分腐蚀下可能释放重金属,而塑料桶则易渗透有害物质。厦门市监局的实验证实,玻璃或陶瓷容器能阻断外界污染,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如同给腌菜穿上防护服。涉事家庭使用的塑料桶内壁已出现磨损,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时间与温度的致命博弈

室温超过20℃时,乳酸菌与硝酸盐还原菌会展开“菌群战争”。虽然乳酸菌最终会以酸度压制对手,但战争初期(腌制前两周)正是亚硝酸盐疯狂增殖的阶段。涉事酸菜仅腌制7天便食用,相当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裸奔。

原料处理的隐蔽风险

霉变蔬菜携带的霉菌毒素与亚硝酸盐具有协同毒性,而未彻底晾干的水分则是细菌的“狂欢派对邀请函”。监控画面显示,老人使用的白菜根部残留泥土,这种“带伤入伍”的原料使亚硝酸盐含量较正常值飙升3倍。

急救与预防:构筑家庭食品安全防线

当患者出现嘴唇青紫、指甲发绀等典型症状时,需立即送医进行亚甲蓝特效解毒治疗。预防层面可采取三级策略:

  1. 时间管控:制作日历标记腌制日期,严格执行“20天安全线”制度;

  2. 科学配伍:搭配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其抗氧化作用能像剪刀般剪断亚硝酸盐向致癌物亚硝胺的转化链条;

  3. 风险分散:将单次50克的食用量控制在火柴盒大小,每周不超过3次。

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规范腌制的酸菜亚硝酸盐残留量可降至6mg/kg以下,相当于1公斤酸菜仅含1粒芝麻重的毒素。而本次事件中送检样本数值高达180mg/kg,警示我们:传统工艺需要现代科学的精准调控。正如315晚会曝光的“木薯粉条”事件所示,食品安全没有“土法炼钢”的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