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冬瓜伴眠:夏日降温新法
时间:2025-07-15 15:14:33
近日,社交平台上掀起一股“抱冬瓜睡觉”的风潮,不少网友晒出与冬瓜同眠的照片,声称这种“天然空调”能有效对抗酷暑。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传统降温智慧的现代演绎,也隐藏着科学原理与健康风险的博弈。
降温原理:冬瓜为何成为“夏日抱枕”?
冬瓜的物理特性是其降温效果的核心。含水量高达96%的冬瓜,凭借水的高比热容特性,能缓慢吸收人体热量,如同一个“水分储能罐”。其内部疏松的多孔结构进一步优化了导热效率,既不会像金属般过快导冷刺激皮肤,又能持续释放凉意,尤其适合四肢局部降温。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前需洗净表皮毛刺以避免划伤,并保留外皮以维持其隔热性能。
禁忌人群:这些人的“冬瓜自由”需谨慎
尽管冬瓜被冠以“平价降温神器”之名,但并非人人适用。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胎儿发育和乳汁分泌需要充足营养支撑,而冬瓜的低热量特性可能无法满足其额外需求,长期接触还可能因寒性体质诱发不适。
脾胃虚寒者:中医理论中,冬瓜性寒,直接接触可能加重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案例显示,曾有使用者因夜间持续接触导致次日腹胀,经诊断为寒凉刺激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
低血糖人群:虽然冬瓜糖分含量与睡眠血糖无直接关联,但体表低温可能影响代谢速率,潜在加重夜间低血糖风险。
适用场景:从“抱着睡”到“吃下肚”的健康转化
对于失眠或压力大的人群,冬瓜的物理降温可通过调节体表温度改善睡眠环境,但其效果更推荐作为辅助手段。若追求长效健康收益,不妨将“拥抱”转化为“食用”:
冬瓜汤:搭配生姜中和寒性,适合夏季消暑补水;
冬瓜排骨煲:蛋白质与矿物质协同补充,缓解疲劳;
凉拌冬瓜丝:少量辣椒油提味,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保留清爽口感。
争议与反思:网红降温法的科学边界
这场“全民抱冬瓜”的热潮,折射出公众对低成本健康方案的追捧,但也暴露了健康科普的断层。医生提醒,极端高温环境下,单纯依赖冬瓜难以替代空调或风扇的主动降温机制,且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家长让儿童整夜搂抱冬瓜的行为,可能因翻身压破瓜体造成安全隐患。
结语:理性看待传统智慧的现代应用
从“绿豆汤解暑”到“冬瓜伴眠”,民间智慧始终在对抗酷暑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任何流行方法的背后,都需要科学筛选与个体化适配。正如网友调侃:“冬瓜能降温,但别指望它代替你的空调和常识。”在追求凉爽的同时,健康永远是第一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