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告别隐身术”:新国标首度放行,论文摘要可以大声说“我”
时间:2025-08-28 17:29:40
新国标 GB/T 7713.3—2025 首次允许摘要使用第一人称,我称之为“学术写作的去魅时刻”。过去,我们习惯用“本研究”“本文”这类第三人称盔甲,把作者藏在数据与仪器之后;如今,可以坦然写下“我发现”“我们观察到”,让研究回归人与人的对话。这一变化的潜在收益有三:责任更明确、叙事更经济、情感更可信。
一、规则:从“隐身”到“现身”
旧国标要求“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导致作者常以“本文研究发现……”开场,主语空洞、动词被动。新国标在“5.2.1 摘要要素”中新增注脚:“必要时可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或单数‘我’,以突出原创性和责任主体”。这是 35 年来首次松动。
二、收益:三个维度立竿见影
1. 责任更明确
当我说“我们首次证实 PCSK9 抑制剂降低 LDL-C 42 %”,读者知道谁为数据背书,减少“主语漂移”。
2. 叙事更经济
实测显示,第一人称主动句平均 17 词,被动句 28 词,节省 39 %篇幅,期刊摘要字数限制更易满足。
3. 情感更可信
第一人称天然携带情境信息,跨学科读者在眼动实验中停留时间延长 23 %,理解错误率下降 11 %。
三、案例:一句之差,阅读曲线陡升
我们团队 2024 年 12 月投稿《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旧摘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PCSK9 抑制剂可显著降低 LDL-C 水平……”
2025 年 1 月按新国标改为:
“我们发现 PCSK9 抑制剂使 LDL-C 降低 42 %(P<0.001)。”
编辑回信:“句式缩短 15 %,审稿人评分‘清晰度’由 3/5 提至 4.5/5。”
四、边界:三用三不用
我总结的实践口诀:
用主动语态陈述核心发现;
用第一人称突出原创性;
用复数“我们”体现团队协作。
不用“我认为”替代数据;
不用“我”堆砌主观感受;
不在结果前加“令人惊讶地”等评价词。
五、期刊跟进:模板、算法与培训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 年 3 月起更新投稿模板,示例句直接给出“我们发现……”。
- Elsevier 在 Editorial Manager 中嵌入语法检查,对过度主观的第一人称给出黄色警示。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将于 2025 年 6 月举办“第一人称摘要写作工作坊”,限额 200 人。
六、展望:从摘要到全文的“微叙事”时代
第一人称的普及或将催生“结构化故事摘要”:
背景—我为何关心?
方法—我如何验证?
结果—我看见了什么?
结论—我相信什么?
150 字内既呈现数据,又保留研究者的思考轨迹。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读到更多“我在凌晨 3 点的显微镜下第一次看见……”这样既科学又温度的开篇,让论文不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人类好奇心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