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饮酒与健康:适度饮酒的利弊分析

时间:2025-07-22 15:47:12

近年来,关于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始终存在争议。随着大规模研究的不断涌现,医学界逐渐形成共识:酒精对人体的影响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呈现典型的“J型曲线”——关键在于把握那个微妙的“度”。最新研究显示,对于特定人群而言,规律且适量的饮酒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收益,但这种收益需要放在多维度的健康天平上谨慎衡量。

酒精代谢的双面性:从肝脏到血管的复杂旅程

当一杯酒进入人体后,酒精首先在肝脏被分解为乙醛。这个过程中,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如同流水线上的质检员,其工作效率直接决定毒性物质的积累程度。值得注意的是,约40%的东亚人群携带ALDH2基因突变,导致乙醛代谢能力显著降低。这种遗传差异解释了为何同样饮酒量下,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存在巨大分野。

哈佛大学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揭示,每日摄入约14克酒精(相当于100毫升红酒)的参与者,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比绝对戒酒者降低22%。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源于酒精对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提升作用——HDL如同血管中的“清道夫”,能逆向转运胆固醇。同时,适度酒精摄入可改善血小板功能,减少病理性血栓形成。

年龄分层下的差异化效应

针对全球204个国家的疾病负担数据分析显示,40岁以上人群每日摄入0.5-1标准杯(约7-14克酒精),糖尿病风险可降低15%,中风风险下降约8%。这种保护效应在代谢综合征前期人群中尤为显著,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相关。但研究同时强调,15-39岁人群的酒精安全阈值极低——男性每日超过0.136标准杯(约1.36克酒精)就会显著增加意外伤害风险。这种年龄差异提示我们,饮酒建议需要个性化定制。

神经系统的意外受益

2023年发表在JAMA上的超393万人研究带来惊人发现:与绝对戒酒者相比,轻度饮酒者(每周≤7杯)的痴呆风险降低21%。研究人员推测,酒精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减轻神经炎症反应。这种保护效应在社交活跃的老年群体中更为突出,暗示酒精可能通过“社交-认知”双重通路发挥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每日摄入超过2标准杯时,这种保护效应会迅速逆转为伤害。

风险收益的精细平衡术

尽管多项研究支持适度饮酒的潜在益处,但医学界普遍反对将饮酒作为疾病预防手段。原因在于:首先,个体酒精代谢能力差异可达300%,所谓“安全剂量”对某些人可能是危险剂量;其次,酒精与200多种疾病存在关联,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乳腺癌等癌症风险;更重要的是,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任何鼓励饮酒的建议都可能被误读,导致难以控制的滥用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将酒精限量从25克/天下调至15克/天(约1标准杯),并特别强调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绝对禁酒。这个调整背后是对酒精“最低风险暴露水平”(TMREL)的重新认识——即使每天仅摄入0.003标准杯(约0.03克酒精),仍存在可测量的健康风险。

实践指南:理性看待酒杯中的“健康密码”

对于已有饮酒习惯的40岁以上成年人,建议:选择低度酒并严格控制在每日1杯(14克酒精)以内;避免空腹饮酒以延缓吸收速度;优先选择红酒因其含有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建议绝不能掩盖运动、膳食等基础干预措施的核心地位。正如《柳叶刀》编辑警示:“我们宁愿公众通过锻炼而非举杯来获得健康收益。”

在纷繁的研究结论面前,消费者需要建立辩证认知:酒精既非洪水猛兽,也不是养生圣品。那些显示保护效应的研究,往往针对的是“用规律小酌替代暴饮暴食”的特定人群。如果你从不饮酒,医学界的一致建议是——不要为了可能的健康收益开始饮酒,因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非人体必需,而风险永远与收益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