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医保集采现柔性调整,药企避降价引热议

时间:2025-07-17 11:25:31

国家医保局近期公布的第十一批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结果,意外出现了戏剧性反转:此前多次因集采承压的华东医药、诺华制药等企业,此次竟成功避开了降价“生死局”。这一反常现象迅速引发行业热议,而医保局首次公开披露的“不集采”决策逻辑,更是揭开了政策执行中鲜为人知的柔性考量。

“白马失蹄”后的意外喘息

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曾是集采竞标中的标志性案例。2021年,该产品因原研药企拜耳的“降维打击”报价而惨痛落标,直接导致公司股价跌停,净利润连续承压。但本次集采中,华东医药旗下多款产品却未被纳入名单。医保局解释称,部分品种具有“临床不可替代性”,例如其糖尿病管线中的特殊剂型药物,需维持企业合理利润以保障供应稳定性。这种表态相当于承认:对于某些技术壁垒高的品种,单纯价格战可能损害患者长期用药安全。

诺华制药的“豁免”同样耐人寻味。这家跨国药企的雷珠单抗(诺适得)去年刚经历26%的降价,单价从9800元降至7200元,其明星抗癌药伊马替尼更是在多地遭遇“阶梯式”调价。但此次医保局明确将部分原研药划出集采范围,理由是“专利期内市场独占性”。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是对创新药“专利悬崖”机制的妥协——若在专利期内强行压价,可能削弱外企引入新药的积极性。

医保局的“精算师逻辑”

不同于以往“唯低价是取”的刚性规则,本次医保局罕见披露了三大豁免标准:

1.临床必需性:针对罕见病用药或急救药品,即使价格高昂也暂不纳入集采,避免企业因利润过低停产;

2.技术独占性:如华东医药的特殊缓释技术、诺华的生物制剂生产工艺等,短期内缺乏仿制竞争者;

3.市场培育期:对上市不足5年的创新药给予“保护期”,这与国际通行的数据独占期理念不谋而合。

这种精细化分类被业内人士比喻为“医保局的靶向疗法”——不再一刀切砍价,而是针对不同药品特性匹配差异化管理。数据显示,本次集采目录中此类“特例”品种占比约15%,但医保基金支出却覆盖了超过30%的高值药品,侧面印证了“以量换价”并非唯一路径。

跨国药企的“中国式博弈”

诺华中国区负责人在非公开会议上透露,公司近年已调整在华策略:一方面将过专利期药物(如伊马替尼)主动降价以换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速引入PD-1等新药,利用“不集采”窗口期建立市场优势。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打法,恰好契合了医保局对创新药的保护意图。

而本土企业华东医药则展示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其财报显示,公司在阿卡波糖失利后,迅速将资源转向医美器械和GLP-1类新药研发。这种转型使得其部分产品因“跨界属性”被重新归类,从而规避了化药集采的冲击。有券商报告指出,这种“产品结构避险”策略正在成为药企新共识。

政策柔性化的长期信号

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集采不是“为降价而降价”,核心目标是保障药品可及性与产业可持续性的平衡。此次对部分企业的“网开一面”,实际释放了两大关键信号:

对于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中国医保愿意支付合理溢价;

传统仿制药的暴利时代终结后,差异竞争将成为企业存活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柔性化处理并非永久机制。医保局同步建立了动态评估体系,一旦“特例”药品出现市场竞争者或技术替代方案,仍可能被纳入后续集采。这种“开小门、留后手”的设计,既给了企业缓冲期,也保持了政策威慑力。

在这场集采大戏中,华东医药和诺华们的暂时“逃过一劫”,或许标志着中国医药政策进入更成熟的2.0时代——既要挤掉价格水分,也要给创新留出呼吸的空间。而医保局首次揭开的规则面纱,则让行业看到:在冰冷的降价数据背后,原来还藏着如此精密的人性化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