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2025卫生副高职称评审警示录
时间:2025-07-16 09:21:51
在2025年卫生副高级职称评审尘埃落定之际,不少同行用“惨烈”形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当通过率数据公布时,那些因材料疏漏或政策误读而折戟的案例,成了最扎眼的警示牌。若将评审比作一台精密手术,那么今年倒下的申报者,多半是术前未做好影像评估就匆忙执刀的“主刀医生”。
材料真实性:一票否决的隐形炸弹
某三甲医院呼吸科骨干提交的5篇核心期刊论文,因查重率超标被系统自动拦截,连答辩环节都未能进入。这种“学术注水”行为,恰是新规中“破四唯”重点打击的对象。更令人扼腕的是,部分基层医生将日常查房记录简单装订成“临床案例集”,却未按规范附上患者随访数据及疗效对比,这类材料在评审专家眼中如同“没有病理报告的切片”,根本达不到“可追溯性”标准。
政策误读:用旧地图找新大陆的致命错误
湖南某县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仍按2023年标准准备“SCI论文+省级课题”的组合,却不知2025年改革后,该省已将“县域内首例手术案例”和“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列为硬性指标。这就像带着指南针攀登已改道的珠峰——再专业的装备也抵不过路线错误。更隐蔽的陷阱在于“差异化评审”,有位市级医院儿科医生用同一套材料申报临床型与研究型职位,未意识到学科特性要求中,前者需提供500份以上病例分析,后者则需至少1项省部级科研立项。
时间管理:被慢性病拖垮的突击队员
从资历年限计算失误这类低级错误(本科学历者误将规培期计入任职年限),到继续教育学时临审前两周才凑够学分,这些看似琐碎的疏漏,实则是系统性规划缺失的缩影。有位麻醉科医生在答辩现场被问及“近三年新技术应用”时,竟需临时翻阅手机查找数据——专家组的评价是“像问患者过敏史时现翻病历本”。新规特别强调的“过程性材料积累”,要求从2023年起就要建立个人职业档案,但多数失败者直到2025年才仓促整理。
技术细节:魔鬼藏在格式里
某申报者因PDF材料未设置书签导航,导致专家无法快速定位关键内容;另一案例中,视频手术记录因未标注关键操作时间点,被视同无效材料。这些细节如同手术器械的灭菌指标——99%的完成度意味着100%的失败。更典型的教训来自材料排序逻辑:有位医生将最重要的“疑难病例救治”证明放在附件末尾,反而把继续教育证书置于首页,这种本末倒置的呈现方式,相当于“用病历封面纸书写诊断结论”。
心理战:输在答辩室的五分钟
超过60%的落选者倒在了终极关卡——现场答辩。有人因过度紧张将“多学科协作诊疗”说成“科室内部会诊”,彻底偏离“体现综合诊疗能力”的评分要点;更多人在回答“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时,仍套用“白天看病晚上写论文”的陈旧话术,未能呼应新规中“临床问题导向型科研”的要求。最可惜的案例,是位护士长在展示“护理质量改进项目”时,用了20页PPT却未提及具体指标提升数据,这就像汇报抢救成功率却不提供心电图一样缺乏说服力。
站在2025年的评审废墟上回望,那些全军覆没的教训早已埋下伏笔:当政策风向从“论文数量”转向“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时,仍用旧思维应对新标准,无异于在DRG付费时代坚持按项目收费。通过者的经验或许难以复制,但失败者的血泪却值得装订成警示手册——毕竟在职称评审这场马拉松里,踩过的每一个坑,都是下一公里最醒目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