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医生晋升困境与评审体系改革
时间:2025-07-07 17:36:28
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县域医院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其医生的职业发展困境却长期被忽视。当前,超过六成的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但医生晋升通道仍被传统评审体系的“玻璃天花板”所阻挡——资源匮乏、标准僵化、竞争激烈等问题,让基层医生的职业价值难以得到合理认可。
资源匮乏下的“先天劣势”
县级医院普遍面临科研平台薄弱、学术交流机会少的现实。一位云南砚山县的政协委员直言,当地医院创建三级医院的最大障碍正是“职称不足”。这与大城市三甲医院形成鲜明对比:基层医生往往需要承担更繁重的临床工作,却因缺乏参与高水平课题的机会,在职称评审的科研指标上“未赛先输”。更值得关注的是,编制紧缩进一步加剧了不公平——无编医生即使能力出众,也可能因身份问题在晋升时“低人一等”,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人才持续流失。
“一刀切”评审标准的双重伤害
现行评审体系对论文、科研项目的硬性要求,犹如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森林与盆栽”。数据显示,县域医院床位周转率已提升至43.09次/年,说明其临床服务效率显著优于许多城市医院,但这些实际贡献在评审中却难以量化。新版医院评审标准虽已落地且更为严格,但若仍忽视基层医疗的特殊性,可能进一步拉大城乡医疗人才差距。正如标准化建设专家王爱亮所指出的,县域医院面临的是“资源配置不均、服务效能不足”的复合型挑战,单一维度的评价标准显然无法适配。
破局关键:构建“县域友好型”评审体系
差异化改革需从三个维度突破:
临床能力本位化
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以及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等作为核心指标。例如可借鉴“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天”这类反映服务效率的数据,替代部分论文要求。
公卫贡献可视化
将家庭医生签约率、慢病管理成效等纳入评价,相当于为基层医生开辟“第二赛道”。云南文山等地已暴露出基层医院“招人难”问题,唯有通过评审导向调整,才能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职业吸引力。
资源配套动态化
建议建立“职称配额与服务人口挂钩”机制,同时推动三甲医院与县域医院组成“评审帮扶对子”。新里程医院集团专家提出的“标准化建设”,正需要这种上下联动的资源再平衡。
职业发展生态的长期重构
解决晋升困局不能止步于评审改革。需同步推进“编制动态调整”,让编制资源向服务人口多的地区倾斜;建立“基层医生研修基金”,破解学术资源获取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DRG付费改革等政策,使县域医院的临床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形成“能力-晋升-待遇”的正向循环。
这场改革本质是对医疗人才评价哲学的重新思考——当63.57%的县医院已具备三级服务能力,其医生的晋升标准理应跳出“模仿三甲”的路径依赖,转而建立真正尊重基层医疗规律、激发县域健康守门人活力的新型评价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中国”的基石不再因人才流失而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