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临床与科研失衡:医生职称评审之痛
时间:2025-06-27 16:25:00
医院走廊的白炽灯永远亮得刺眼,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在无影灯下精准游走二十年,却抵不过实验室移液枪里产出的三篇SCI论文。当临床能力与科研指标被强行塞进同一杆评审天平,这场职称晋升的马拉松赛道正以扭曲的规则筛选着参赛者——擅长学术论文的医生在红毯上健步如飞,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者却在泥沼中艰难跋涉。
科研至上的评价体系正在制造临床空心化
现有职称评审制度中,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与论文发表层级构成硬通货,临床诊疗方案与疑难病例处置反成辅助证明材料。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副高职称晋升材料中手术视频仅占评审权重15%,而核心期刊论文占比达45%。这种量化标准直接导致医生将70%精力投入实验室,门诊室与手术台反而成为完成科研指标的"附属场景"。如同要求马拉松选手同时完成铁人三项,双线作战的临床医生往往在精疲力竭后选择更易量化的科研赛道。
手术刀与显微镜的零和博弈
资深主治医师张医生的遭遇极具代表性:连续三年蝉联院内"金柳叶刀"手术质量奖,却因缺少省部级课题被挡在副主任医师门槛外。这种现象催生出医疗界的"脑体倒挂"——优秀手术视频在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却无法转化为晋升积分;实验室里细胞培养的重复操作,反而因符合论文发表规范成为职称评审的通行证。当价值5万元的基础研究课题比500台成功手术更具评审说服力,临床经验的积累自然沦为沉默的代价。
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漩涡
医疗系统正面临25%的医学生流失率,其中临床能力突出者占比超过四成。某省级医院胸外科近三年流失的3名骨干医生,均在器官移植领域创下过区域存活率纪录。这些医生转投民营医疗机构后,薪酬体系中的手术技术津贴直接提升至原单位3倍,形成公立医院沦为"临床人才训练营"的荒诞局面。更严峻的是,年轻医生群体中出现刻意规避复杂病例的现象——耗时8小时的器官移植手术,其评审价值远不及2个月完成的动物实验论文。
制度改良泛起希望涟漪
2024年推行的"代表作+临床能力"复合评价体系,首次将四级手术视频、罕见病诊疗方案纳入职称评审材料清单。上海某三甲医院试点数据显示,采用新标准后临床医生科研时间占比下降28%,日均接诊复杂病例数量提升17%。这种改变如同在荒漠中开辟绿洲,某神经外科主任的脑干肿瘤切除手术视频,经同行盲审获得的技术创新评分,已超过其既往发表的5篇SCI论文总分值。
医疗系统的价值坐标系调整不应止步于指标增减。当我们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精密操作与基础研究论文置于同等权重,当疑难病例讨论会的思想碰撞能够转化为职称晋升的阶梯,被论文指标异化的评审制度才有望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毕竟,患者胸腔内跳动的心脏从不在意主刀医生的论文影响因子,只在乎缝合动脉的持针器是否稳定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