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老年用药危机:科学管理药物,守护健康生活

时间:2025-06-12 14:27:19

据不完全统计,62-85岁人群中,29%的老年人每天服用4种以上非处方药,药物与疾病、药物与药物间的“隐形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对于慢性病患者和独居老人而言,“一把药”背后潜藏着相互作用、剂量错误、过期失效、重复用药四重风险,犹如在体内埋下不定时炸弹。如何科学管理用药,已成为守护老年健康的必修课。

一、药物相互作用:当“药团”在体内打架慢性病患者平均需同时服用3-5种药物,不同药物可能相互抵消疗效或放大毒性。例如降压药与止痛药联用,可能导致血压骤降;抗生素与降糖药“相遇”,或引发低血糖昏迷。

解决方案:

建立“药物身份证”:将所有用药清单(包括保健品)交给医生审核,利用专业数据库筛查潜在冲突。

分时服用策略:如钙片与甲状腺激素需间隔4小时,避免相互干扰吸收。

二、剂量错误:认知障碍者的用药迷宫

老年性痴呆患者可能因记忆混淆,将一天3次的药片重复服用6次。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药品剂型错误——复方甘草口服液被错配为复方甘草片,这类因外观相似导致的错误占比超25%。

破局关键:

智能药盒救援:使用带定时警报的分装盒,或通过手机APP设置用药提醒。

简化用药方案:与医生沟通将每日用药次数压缩至2-3次,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三、过期药品:厨房药箱里的“隐形毒药”

过期抗生素可能从“细菌杀手”沦为“无效安慰剂”,而变质的降压药甚至会产生毒性代谢物。农村地区独居老人家中,过期药堆积现象尤为普遍。

行动指南:

3个月1次药箱大扫除:对照有效期分类清理,黏稠、变色、裂片的药品立即丢弃。

参与公益回收:部分地区设有过期药回收点,避免药物随生活垃圾污染环境。

四、重复用药:成分叠加的致命陷阱

对乙酰氨基酚是感冒药和止痛片的常见成分,若同时服用两种含此成分的药物,24小时内剂量可能超过安全线4倍,直接攻击肝脏。多药同服者中,17.9%的用药错误源于药品通用名相似。

避险法则:

成分溯源法:养成查看药品说明书中“主要成分”栏的习惯,避免同成分叠加。

用药日志法:记录每剂药物的名称、时间,家属定期检查是否存在重复记录。

终极防护:构建三层安全网

  1. 个人层:用药前执行“三查”——查名称、查剂量、查有效期,像核对银行卡密码一样谨慎。

  2. 家庭层:为独居老人配备一周分装药盒,子女通过视频通话远程监督。

  3. 社会层:支持社区开展“安全用药工作坊”,医务人员现场指导药品分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