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难度再升级!副高/正高职称晋升出新规,多少人的晋升之路受阻?

时间:2024-08-13 14:27:51

病案首页数据管理变革,副高职称晋升难度再度攀升


近期,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全省卫生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该通知指出,将逐步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该指标将涵盖诊疗疾病覆盖范围、开展手术或操作的覆盖范围、单病种诊疗例数、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并发症发生例数等多个方面,旨在科学准确地评价临床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规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含妇幼保健院和民营医院)的临床、口腔类别申报人员,均需提交近5年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这些数据将统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服务中心进行分析,而分析结果也将作为评审时的重要参考。与去年仅在三级医疗机构进行试点相比,今年的规定无疑加大了对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生的考核力度。


与此同时,管理方法也在经历着变革。如今,无论是出院人次还是门诊工作量,都将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自动分析,而不再需要手动记录。这些记录将直接上传至一个独立的系统,并且每月上传一次,不允许进行二次更改。即使医院同意解锁病历以修改首页数据,也无法改变已经上传的数据。这一变化不仅确保了病案首页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彻底杜绝了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同时也让医生们的工作量评估更加客观公正。然而,这也对医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


工作量成新门槛,“万年主治”或成常态


工作量是近两年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晋升副高职称的医生大多需要达到400单元的门诊量,这一标准也在广西、山东、湖南、广东等省份得到执行。


其实,早在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就发布了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和相关的管理与控制指标。而现在的改革,只是进一步把控了工作量的审核。


对于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来说,或许更容易满足新的工作量要求。然而,在二级医院及以下的医生就面临更大的挑战了。由于民众普遍更倾向于信任“大医院”,并将其视为医疗权威的代表,因此二级医院往往被视为次要的选择,主要接收慢性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这样一来,医生们想要达到工作量标准,就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了。


尽管官方在呼吁破除“四唯”评估(即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经验),并且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也正朝着更加注重临床实践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内卷程度的日益加剧,临床工作量增加的同时,论文和学历的要求并没有减弱,反倒是多了其他的要求。这无疑给医生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他们既无法完全躺平,又难以卷动前行,处境极为艰难。


一位泌尿外科医师在某医学论坛上的发言就充分表达了这种困境:“半天接诊不少于15个患者才算1个有效门诊单元,晋升副高需要400个单元。我算了一下,就算我每次门诊量都达到15个病人,每月出4次门诊,也差不多要10年才能完成400单元。而且我出一次门诊接诊的病人经常都是个位数的……副高对我来说遥遥无期了,而且还要做课题、写文章、出书,真的太难了!”


在此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职称评审的标准,寻找更合理的评估方式呢?“四唯”还未真正除去,工作量、下基层、“医房融合”等要求又一一提了上来。在多方压力下,医生的晋升之路尽头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